“真沒想到,我們手里的專利證書竟能換來銀行貸款!”4月29日,寧夏萬升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楊萬升難掩激動地告訴記者。近日,該公司憑借21項知識產權成功獲得彭陽農商行900萬元授信,一舉破解了制約企業發展的資金瓶頸。
這場“知產”變“資產”的華麗轉變,源自彭陽縣近日召開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座談會。會上,金融監管部門、市場監管部門、金融機構與14家擁有專利和商標的民營企業齊聚一堂,圍繞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展開深度研討。通過精準的政策解讀、產品宣講和深入交流,“政銀企”三方合力,成功打通了知識產權融資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作為彭陽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,萬升實業深耕當地特產——國家地理標志產品“朝那雞”的種源保護、養殖加工全產業鏈發展。隨著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,傳統的融資方式已無法滿足發展需求。“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就是這些專利技術,但過去銀行并不認可。”楊萬升坦言。
轉機出現在彭陽農商行開展的“千企萬戶大走訪”活動中。該行行長李德忠介紹:“在了解企業困境后,我們量身定制融資方案,通過知識產權質押,把企業的‘無形資產’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資金。”截至目前,該行已發放2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,總額達1060萬元。
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彭陽支局局長陶勇表示,近年來當地金融機構積極破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難題,通過建立服務信息共享機制,有效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。“我們要用‘金融活水’滋養‘科創新田’,讓輕資產科創企業輕裝上陣。”陶勇說。
據了解,獲得貸款后,萬升實業將資金用于朝那雞種源保護和深加工生產線升級。楊萬升算了一筆賬:“這筆錢能幫助我們建設智能化養殖車間,預計可使年產值提升30%。”
從“知產”到“資產”的跨越,不僅是金融產品的創新,更是服務理念的升級。“我們將持續加大與小微企業對接力度,動態跟進轄內企業創新成果,同時加強知識產權質押業務培訓,以‘金融+知識產權’模式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。”李德忠說。(寧夏日報記者 馬忠 文/圖)
寧夏萬升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憑借21項知識產權成功獲得彭陽農商行900萬元授信貸款。